从智能张拉机器人到刷新纪录的转体球铰系统,柳州泰姆预应力机械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30余项专利技术,不仅解决了传统预应力施工的效率与安全痛点,更以超前布局抢占市场先机,成为广西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。这家企业的快速发展,正是我市以“人工智能+”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,展现了工业名城在智能化浪潮中的主动作为与责任担当(相关报道详见《柳州日报》2025年8月5日三版)。
预应力施工是桥梁、建筑等基建项目的关键环节,但传统人工作业存在精度低、风险高、损耗大等难题。柳州泰姆的智能机器人系列直击行业痛点:张拉机器人将4人协作简化为1人遥控操作,钢缆线损耗降低三分之二;穿束、切割机器人则在复杂工况中保障施工安全。它们的出现,不仅为施工单位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材料损耗,更推动了预应力行业向智能化、数字化方向迈进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的持续迭代能力。热成像技术、具身智能等研发方向,预示着机器人将从“程序化执行”向“自主决策”进阶。这种技术的前瞻性,使得柳州泰姆的产品始终领先市场需求,形成“研发—应用—反馈—升级”的良性循环。另外,企业通过参与海口新海港环岛铁路跨线桥等标志性项目,以实际案例验证产品可靠性,形成“技术标杆—市场信任—行业推广”的闭环。这种“用大项目说话”的策略,远比单纯营销更具说服力,也为“柳州智造”树立了品牌口碑。
柳州泰姆的成功,是我市推动“人工智能+”赋能千行百业的一个缩影。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,柳州在探索和实践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上,一直走在全国前列。市委、市政府不仅强化政策引领,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,还突出智能改造,以人工智能赋能全产业体系。
从柳州泰姆的预应力机器人,到柳钢集团的机器视觉、仿生四足机器人,再到柳工的装载机5G智能工厂,柳州这座拥有深厚工业底蕴的城市,正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,以智能制造为引擎,以场景应用为牵引,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,大力发展智能产品,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。这一个个坚实的脚印,不仅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、发展新质生产力、建设制造强市提供了有力支撑,更为广西乃至全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未来的日子里,柳州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、更加务实的作风,继续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,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的柳州力量。
主办单位:柳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
运维单位:广西柳州市人才集团科技咨询有限公司
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301号
ICP备案号:桂ICP备 06011433号
电话:0772-2827563
传真:0772-2830586